表1: 安徽省线上课程验收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价标准 |
课程建设 | 视频资源 | 1.视频内容:课程视频内容包含课程教学大纲完整章节内容,教学内容科学、准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视频时长:总时长原则上≥480分钟; 3.技术规范:参照《安徽省MOOC示范项目课程建设规范及标准》执行; 4.知识产权:无侵权行为。 |
非视频资源 | 1.完备性:包含课程介绍、课程公告、教学大纲、课件、参考资料、讨论、和作业、考试等; 2.资源数量:非视频资源数量原则上≥50个/周期; 3.技术规范:参照《安徽省MOOC示范项目课程建设规范及标准》执行; 4.知识产权:无侵权行为。 | |
课程应用 | 运行平台及周期 | 在国内外主流网络课程平台上线,并至少运行2个完整教学周期。 |
教学活动与指导 | 基于网络课程平台,教师为学习者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组织活动,及时开展在线指导与测评。各项教学活动完整、有效,按计划实施,师生互动充分,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和自主式与协作式学习。在一个教学周期内,课程数据原则上应满足如下要求: 1.课程公告:次数≥10次; 2.测验和作业:总次数≥30次,总参与人次≥1000人; 3.互动与讨论:教师发帖数≥30帖,发帖总数≥100帖,总参与人次≥400人; 4.考试:次数≥1次,总参与人次≥200人。 | |
教学效果与影响 | 课程共享范围广泛,应用模式多样,线上线下应用结合效果较好,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教学效果与影响应满足如下要求: 1.原则上学习总人次≥1000人(多个教学周期累加,研究生课程可适当减少); 2.课程应用模式多样,除在线学习外,还应用于翻转教学、SPOC教学等; 3.课程共享范围广,除社会学习者外,在别的高校也获得应用。 |
表2:安徽省线下课程验收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价标准 |
课程建设 | 非视频资源 | 网络平台需有完整教学资料,含课程介绍、课程公告、教学大纲、模块描述、课件、参考资料、讨论、、作业、考试等;课程拓展资源,每学分不低于3个。 |
视频资源 | 利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或自建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每学分需提供不低于80分钟的视频学习量,供学生自主学习,能通过网络平台检测每位学生学习量及学习效果,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部分进行检测。 | |
课程应用 | 运行平台及周期 | 至少在校内网络平台运行2学期。 |
教学时间安排 | 每学分对应的教学时间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比例小于1:1。 | |
不减少大纲知识展示量的基础上,增强课堂中与学生的交互性,在技术支持协作下,通过多种方式,每节课不低于10分钟互动时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 ||
教学活动与 学习指导 | 1.线上线下指导相结合,依托网络平台,完成线上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解决的能力,线上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解决问题,线下指导每学分不低于1学时。 2.互动与讨论:教师发帖数≥20次,发帖总数≥100次,学生参与率≥98%。 |
表3:安徽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验收标准
指 标 | 观测点及描述 |
课程目标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 | 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 |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注重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契合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等综合能力养成要求。 | |
目标描述准确具体,对应国家、行业、专业需求,符合培养规律,符合校情、学情,达成路径清晰,便于考核评价。 | |
授课教师(团队)切实投入教学改革 | 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 |
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 |
教学改革意识强烈,能够主动运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能力有显著提升。 | |
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 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
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要求,反映学科专业、行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内容。 | |
保障教学资源的优质性与适用性,优先选择国家级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高质量在线课程资源,结合本校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线上、线下内容互补,充分体现混合式优势。 | |
教与学发生改变 | 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符合“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基本要求,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因材施教,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开展线上与线下密切衔接的全过程教学活动。实施打破传统课堂“满堂灌”和沉默状态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 |
学生学习方式有显著变化,安排学生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强化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 | |
评价拓展深化 | 考核方式多元,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评价手段恰当必要,契合相对应的人才培养类型。 |
考试考核评价严格,体现过程评价,注重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作业和等评价与参加线下教学活动的评价连贯完整,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 | |
改革行之有效 | 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学习获得感、对教师教学以及课程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 |
改革迭代优化,有意识地收集数据开展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和教学改进。在多期混合式教学中进行迭代,不断优化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 |
学校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合理的工作量计算机制、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机制等配套支持,并不断完善。 | |
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短板问题。在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相应类型高校课程改革创新、提升教学效果方面显示了明显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