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同学在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社会服务作用和扎实的专业才能,深入参与到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志愿服务工作中……为家乡建设贡献了青春力量。”这一饱含赞誉的评价,源自中共潜山市委组织部的一封感谢信,信中着重回顾了芜湖学院2022级学前教育专业田雅凤同学的寒假实践经历。在这场以“返家乡”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里,芜湖学院众多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号召,纷纷踏上归乡之路,深入基层,以开阔的视野、奋进的姿态,在实践的熔炉中进行锤炼,为家乡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寒冬送暖,实事见真情
“做实事”,是同学们心中的头等大事,而“这个冬季更暖心”,成为了“返家乡”学子们的共同感受。在一个月的时间里,2023级通信工程专业的谢兆宇坚守在“暖蜂驿站”。她为外卖骑手、环卫工人等群体送上热水,传递温暖;投身社区服务时,她摇身一变,既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导师,又通过“飞花灯谜庆元宵”等活动,拉近邻里间的距离,编织起深厚的邻里情谊。为了让寒假过得更加充实,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周子宏同样开启了“忙碌模式”。从共青团鸠江区委的“实习生”,到竹秀社区的“志愿者”,他参与协办了7场主题活动,让自己的“返家乡”之旅意义非凡。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盛若薇,在参加“创业训练营”的同时,还积极参与血站以及南陵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多场志愿服务活动。从暖蜂驿站到社区服务中心,从乡镇街道到车站大厅……百余名同学在这个寒假披上红马甲,化身为志愿者,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做小事、送温暖、干实事、促发展。
讲好家乡故事,传播家乡声音
从服务“老乡”,到宣传家乡,讲好家乡故事成为同学们返家乡的又一重要任务。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周思羽化身“文旅推荐官”,在六安市文物保护中心找到了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完美契合点。面对来来往往的参观者,她绘声绘色地讲述楚汉文化、红色记忆,还出镜拍摄相关短视频,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传播家乡的历史文化。20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宋雅雯手持相机,穿梭在徽州古巷之中,用镜头定格粉墙黛瓦下的人间烟火。她正在筹备个人公众号,未来这里将成为传播徽韵的全新窗口。参与“学子家乡行”活动后,2022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李景涛撰写了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在重新认识家乡文化的同时,思索着如何讲好家乡故事。“这次返乡之旅,让我对家乡之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些返乡实践,为众多青年学子提供了重新了解家乡的契机。
实践出真知,专业显担当
对众多学子而言,“返家乡”无疑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在安徽省江淮质量技术检测有限公司,2023级应用化学专业的曾伟彤跟随工程师参与产品质量检测、数据分析以及报告撰写工作,深入了解行业标准与技术流程。“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实践让我真切感受到职业发展的脉搏,也让我对专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并非曾伟彤一人的心声。2022级摄影专业的牛津,在寒假期间成为“太和县应急电梯救援队和太和一键应急接警中心”的“专属摄影师”。在参与多场志愿服务时,他用镜头捕捉消防员们的英勇瞬间,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新闻学专业的陈鑫鹏,在宿州春晚导播台前参与实践。从节目策划到宣传片剪辑,在服务家乡春晚的幕后工作中,他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文化建设的实际能力。正如陈鑫鹏所说:“寒假社会实践,让我们有了更多提升专业能力的机会。”
芜湖学院的莘莘学子踊跃投身“返家乡”社会实践,依托自身扎实的专业学识,全方位助力家乡建设与发展。他们将知识与行动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育了心系家国的大情,以实际作为诠释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担当。这些从校园迈向基层的蓬勃青春身影,宛如灵动笔触,在广袤的基层天地间,挥毫泼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壮丽青春篇章。
(供稿 团委 曹寅飞)